1983年,受到十年浩劫影响的戏曲界如同满目疮痍,老前辈逐渐离世,年轻演员又稀缺,舞台上冷冷清清。为了打破这一代际断层的困境,中国戏剧家协会旗下的《戏剧报》(后来更名为《中国戏剧》)以“梅花香自苦寒来”为宗旨,创立了“梅花奖”,专门表彰45岁以下的卓越中青年演员,希望以此催生新的艺术繁荣。
首届颁奖盛典在1984年低调举行,评选标准简单到令人难以置信:只要1983年在首都的舞台上有过亮相并受到好评,就有资格参与。评审程序简化,不需复杂申请,只要演出表现出色,奖项便如同天上掉下的馅饼。
河南的著名艺术家任宏恩回忆,1986年,他们在京演出豫剧《倒霉大叔的婚事》,连演场场爆满,迅速引起了轰动。《戏剧报》的工作人员直接来到后台,兴奋地告诉他:“我们根据你和汤玉英在《倒霉大叔的婚事》中的精彩演出,决定你们俩获得1987年第四届梅花奖。”
展开剩余65%汤玉英因此荣膺河南首位“梅花”得主,而由于任宏恩的档案中记录的1941年3月10日生日,他无奈地被挡在了梅花奖的门外,距离获得这个荣誉仅有几个月之差。任宏恩对这个结果心有不甘,于是在后来的评选中悄悄将自己的年龄减了一岁再报上去,却一直没有回应。尴尬之下,他也不便再去询问,最终失去了与梅花奖的不期而遇。
任宏恩未能获得梅花奖的消息引发了许多人的惋惜。1984年,河南籍电影导演赵文忻在筹备喜剧片《南洋富翁》时,马季向他推荐了任宏恩,二人也因此成为了好朋友。1986年,当《倒霉大叔的婚事》在北京首演时,马季在《北京日报》上激情洋溢地写道:“说实话,作为相声演员,我们时刻都在思考如何让观众发笑,但能真正让我们大笑的机会并不多。而这出戏让我笑得痛快,心情也愉悦,其间更让我受到了启发,学到了不少东西。”
在1987年的首届中国艺术节上,三千位艺术家、四十四台大戏争相角逐。虽然川剧《白蛇传》拥有一席古装戏,江浙的折子戏也大展身手,但任宏恩的豫剧现代戏《石头梦》却独占鳌头。文化部艺术处长李庆成紧握他的手,满怀敬意地说道:“任团长,三千同行都公认这出戏所展现的高峰,难道还需要什么奖项?这部戏本身就是你最高的荣誉!”
任宏恩,一位来自河南温县的艺术家,生于1941年,是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省管优秀专家,曾任河南省许昌市豫剧团的团长。近六十年的艺术生涯中,他不仅拍摄了十余部电影,而且塑造了一系列深受人们喜爱的艺术形象。从六十年代的《人欢马叫》中的“刘自得”,到八十年代《倒霉大叔的婚事》的“常有福”,再到九十年代《我爱我爹》的“赵铁贤”,这些角色都成为经典,被誉为他豫剧艺术生涯中的三个里程碑。
发布于:山东省
